叶启方
叶伯康又名叶东荫,罗田县白莲河乡簰形村楠竹塆人,生于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卒于民国三十年(1941年),终年41岁,葬楠竹湾屋后花园子山午向。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毕业,参加闻名中外的北伐战争,是国民党爱国抗日将领,历任桂系湖北新第十八军师长、中将副军长、十八军军长陶均(浠水人)联络官等职(据叶氏宗谱)。
黄埔生 誓师北伐
叶伯康将军出身贫寒,自幼天资聪颖,个性耿直,勤奋好学。少年时喜读《孙子兵法》等兵书,自立“孩子王”,带领一群孩子兵手持竹剑在塆前稻场排兵布阵,推演兵法。他胆识过人,胸怀满腔热血报国之志。
叶伯康回乡隐居期间,经常同塆里乡亲族人聊天中谈论北伐战争场景:北伐战争爆发,蒋介石校长发布通令,黄埔军校学生应积极投身北伐战场中去,建功立业。我在武汉黄埔军校就读,课堂上听教官讲学习军事理论,真正把实践课搬到战场上真枪实弹学实战经验,亲眼目睹同学教官加战友负伤阵亡,第一次上战场看到流血牺牲真的好害怕,后来慢慢地就不怕了。北伐战争的胜利,结束了中国南北分裂实现一统大局,为推翻封建势力割据,建立国民立国打下基础。
展开剩余83%他有感而发总结评述,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出大批军事指挥优秀精英,在抗日战场上,同仇敌忾,杀敌大显身手,那才叫痛快。我们黄埔六期的学员在边上课边打仗中毕业的,从实战中打出来的学生军。
赴国难 抗日建功勋
1937年8月27日淞沪战役打响,叶伯康率桂系独立团破毒气,亲自带领大刀敢死队夜袭上海郊外罗店,击毙日军少佐藤田三郎。1939年12月参加血战昆仑关战役,率部切断日军辎重补给,最大限度减敌方炮火对我方伤亡,采取声东击西战术,严重挫败日军锐气,战功卓著,晋升少将师长,后多次立功嘉奖,晋升中将副军长,获国民党“虎贲勋章”。
叶伯康生逢乱世国家多事之秋,他心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,公开抨击蒋介石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反共政策,痛恨国民党腐败黑暗,积极拥护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因与国民党高层陈诚结怨,在军界屡受排挤打压,怒斥蒋介石:“校长真糊涂,外敌入侵,山河破碎,国将不国,同室操戈,误党亡国”。被军界授予“国之干城”匾牌供奉于叶氏宗祠。
叶伯康将军光明磊落,为人正直,立志投身国民革命事业,报效祖国,努力践行孙中山先生倡导“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需努力”三民主义新思想。他与十八军军长陶均属舅甥关系,在陶均主政湖北期间,协助他开展军政工作,调和新老桂系之间矛盾分歧,积极拥护“鄂人治鄂”政治主张。新桂系与老桂系因用人不当矛盾激化,蒋介石利用矛盾从中挑拨离间,陶均培植党羽拉帮结派,新桂系被分化瓦解,陶均主政湖北仅一年时间,陶均、叶伯康从此淡出军政界。陶均出国前往香港定居,后跟随蒋前往台湾。叶伯康几经历难,辗转回乡隐居,后改名叶东荫,身患火病(肺结核)咳血辞世,一代将星壮志未酬身先死。
叶伯康将军被迫离开军界回乡隐居,他深居简出,为人低调,和睦相邻,经常到贫苦人家上门坐谈拉家常老幼亲和,为人处事公道,深得乡党敬戴,利用特殊身份和威信出面调解相邻纠纷,为乡民排忧解难。
三遇其难转危安
叶伯康在桂系驻鄂新军任职期间,坚决拥护“鄂人治鄂”,积极投身抗日救国,因没有按照李宗仁、白崇禧指示“退守湖南,背靠两广,保存实力”战略部署,被蒋介石离间瓦解。蒋经调查获悉,陶均与国民党对立其亲信叶伯康从中起了关键作用,被蒋列入缉捕黑名单,欲除之而后快。叶伯康曾三次遭蒋介石通缉抓捕,他机智勇敢,化险为夷,摆脱险境。
第一次遇难,受十八军军长陶均之命,给部队一个连的官兵发放遣散费,被蒋介石获悉,以“私携枪支,遣散部下,投奔共党”罪名被捕入狱,幸亏十八军官兵联名俱保请求释放,经同事战友出面疏通,叶伯康平安解除囚禁。
第二次,蒋派军统特务抓捕叶伯康,当时他在武汉一朋友家聚会,被军统特务探明包围,伯康架梯上屋揭瓦逃脱。
第三次在武汉被国民党军统抓捕,由长江从武汉坐江轮前往南京军事法庭接受审判。他深知此去南京凶多吉少,必须尽快脱离危险。深夜船行至广济(武穴)长江段,他假装看书迷惑身边两押送特务,趁二人打盹之机,突然起身猛出双拳将两特务推入江中,迅速同船老板商量客船驶向江北靠岸,从广济一路潜返回家乡楠竹塆隐居。
其间,蒋介石多次致电罗田县长协查叶伯康是否潜逃回家,如在家立即抓捕押送武汉。县长出于对叶伯康为人正直敬佩,暗中相助保护,回电查无此人,叶伯康才安然在家乡隐居生活。蒋介石为捉拿叶伯康,签发通缉令,悬赏银洋2000元。后因抗战剿共,国家多事乱局纠缠,抓捕通缉叶伯康之事慢慢淡忘。
叶伯康族侄叶双求老先生回忆说:叔父伯康膝下只有一女已出嫁,41岁去世,当时生活贫困,只埋了个土坟墩,后来我参与立了个“豆腐架”坟面。叔父去世后的第六年,1947年的一天夜晚,国民党派来两人到叶家,从楼上楼下彻底搜查,把叶家翻了个底儿朝天,来人把叔父手记信件、黄埔军校同学录、中正剑、绶带、军官证、同学战友合影、国民党党证、徽章等有关物件统统搜查拿走,造成后来叶伯康有关文字记录物证缺失。
明大义 法场挺身救共党
叶伯康利用黄埔军校和湖北军政府任职的特殊身份,同国民党当局斗智斗勇,巧妙周旋,为邻里乡亲排忧解难,多次出面搭救共产党、红军战士和地方在押人员,法场救人事迹在罗英两县广为传颂。
民国二十二年,当地里半街村杨家湾李柳存,因参加英罗边区第六乡里半街农会,被国民党罗田县当局抓捕入狱,在匡河黄丝铺开法场枪毙,李家人找叶伯康出面“讨保”,国民党县党部官员当场说:“你来晚了,又来早了”,此话怎讲?“因李柳存今天开法场罪状已宣读,保释救人,来晚了;犯人还没有正式执行枪决,你来早了”。在叶伯康大智大勇反复游说下当局答应李柳存枪下留人,当场释放,并由担保人叶伯康监督教育悔过自新,李家对叶伯康磕头谢恩!
1937年,中共红山(英山)中心县委赤卫军团与英山县自卫大队发生战斗,英山籍两名红军战士不幸被俘,二人姓名不详,一家为穷苦人家,一家为富户。国民党英山县当局张贴告示,对两“赤匪”游街示众,就地正法,以敬效尤。恰逢叶伯康在英山县书馆看书,被一名当地熟人认识,此人立即把这一消息告诉二位军红军家属,两家属火速赶往书馆跪求叶伯康出面救人,他问明原委,出于对共产党大义同情答应试一试。立即修书一封,嘱咐来人赶快送往英山县当局,当局接信后停止执行。经叶伯康多方斡旋担保,两名红军释放得救了,当时成为英山县热门话题。
叶伯康刑场救县长之父成为罗田县街头巷尾传闻。大约在1936年,国民党罗田县长叶启贤之父被国民党桂系驻罗田军方抓捕,准备在罗田县城南门河滩执行枪决,巧遇叶伯康与同族兄弟到罗田办事出面相救。
国民党桂系某团进驻罗田,责令县长叶启贤筹措军粮,叶启贤委托其朋友前往湖南筹粮,该朋友不守信用,一去无音信,钱粮无下落,驻军团长找叶县长论理追责,叶启贤避而不见,一怒之下把叶父捉拿顶罪法办,正好遇上叶伯康和同族兄弟叶鸣凤、叶幼之一起到罗田县城办事,他考虑一是出于同姓家门关系;二是平时与叶县长交情也不错,论同族辈分系叔侄关系,侄儿有难哪有叔见死不救?他暗暗思量,并对同行的两兄弟说:既然遇上了,就不能袖手旁观,今天不但要救人,还要喝他的酒。两兄弟高兴地回答:我俩跟着沾光了。并嘱咐两兄弟到时只管吃饭喝酒,莫多嘴,有我出面应酬。
叶伯康前往法场亮明身份派司,与驻军团长交涉,并承诺叶县长对筹措军需有不可推卸的地主之责,不得延误军务,看在叶伯康出面担保求情下,驻军团长卖了个大人情,叶父终于刑场释放。叶启贤感激不尽,驻军团长亲自摆酒设宴招待叶伯康一行三人。席间,驻军团长恭敬地向叶伯康行了一个标准军礼:叶将军您好!礼毕,双手举杯惊叹道:“想不到山区罗田竟出了这样一位军界显赫人物,幸会!幸会!干杯”。
注:本文于2016年发表于《罗田论坛》,搜索下沉失阅,经仔细查找幸得原稿留存整理成文。
本文息信资料来源,查阅叶氏宗谱及桂系十八军相关史料,并得到叶伯康族侄叶双求(94岁),簰形村党支部原书记范成祥(88岁),叶姓族人叶耀华(91岁)、叶紫林等四位老先生提供回忆讲述支持,在此一并致谢!
发布于:湖北省博星优配-炒股资金配资-正规的股票配资公司-国内十大配资平台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